2023_07_01_《韩昌黎文集》第5讲: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


《《韩昌黎文集》第5讲: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》

大家好!今天是2023年7月1号,癸卯年五月十四,今天是《韩昌黎文集》第5讲: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。好,我试一下麦,一会儿我们准时开始。

大家好!今天是2023年的7月1号,今天是个大日子,又是党的生日,又是香港回归纪念日。今天农历是癸卯年五月十四日,今天我们是正式课《韩昌黎文集》第5讲: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。这堂课我准备的时间挺长的,因为这是我们讲《韩昌黎文集》里边《原道》、《进学解》之后的第三堂课,这第三堂课可不比前两堂课轻啊,这堂课的文字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文字。

我之所以喜欢这篇文章,倒不仅仅是因为这篇文章陈述的内容,也不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文法或者这篇文章的风格,都很好,都是极品,我喜欢的是这篇文章的内容。记得我腿压断之后,失学,恩师给我讲这篇文章的时候,恩师问了我两个问题。第一个问题,你长大以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?我当时脱口而出,我长大后要做解放军,恩师笑;然后说,你长大以后最喜欢怎样的生活?我当时也是不假思索,就是希望家里的墙上有一个柜子,柜子里边有好多抽屉,抽屉里边有糖果、有饼干,吃不完。

后来我学了这篇文章,等到我高考结束,准备去读书,跟恩师辞别的时候,恩师笑着问我,你现在心中可有盘谷?其实我直到最后读了大学才知道心中有盘谷的意思啊!有些文章要读一辈子的。今天我在开课之始,就要问诸位,你心中可有盘谷?一会儿等今天的课结束,我还要问你,你心中可有盘谷?也希望你们将来这样问你的孩子。

好。我先介绍一下子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,然后我再讲这篇文章的内容。时间上大家基本确定是贞元十八年,也就是公元802年,韩愈三十四岁的时候受四门博士,这是他得到四门博士之前写的一篇文章,大约应该是公元800年到802年之间吧,三十二岁到三十四岁之间写的这篇文章。这时的韩愈,我讲过他经历了四次高考,四次公考,这个时候的韩愈,四次高考终于考上了进士,但是他这个公考,就是考了三次都失败了。然后由于他没有办法获得官方任命的工作,韩愈不得已到下边的地方上藩镇去任职,做这个推官,就是秘书工作吧。

其实他不是很开心,因为他觉得没有表达出他的才干来。后世的很多朋友说韩愈自恃是不是有点高了?是不是他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?我这样说一下子,你们就懂韩愈的处境和状况。韩愈的同学就是他的同科进士里边有一个叫李绛的,一个叫崔群的,在韩愈后来当朝的时候,他们先后成为宰相。

也就是说在开元年间,宪宗先后任命了四个宰相,李绛、崔群都是他的同科进士,那科进士是陆贽和梁肃点选的,号称龙虎榜。同科进士里边两个是宰相,剩余基本上都是当朝的大臣或者是节度使,就是约略都在一品二品之间。在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他的同科进士们已经开始攀上高位了,而他的公考的同班同学叫裴度,后来也成为宰相,你能理解吗?

他的同学里边,在宪宗任命的四个宰相里边,三个是同学,只有武元衡不是,剩下的全部是同学。也就是说他所处那个位置上面,他不能自恃甚低,好不好?况且他的学问远超这几位,但是行政能力或者处世,为人处世能力可能略弱。在我们以后讲的文章里面会讲一篇韩愈关于军事的文章,他的军事才干也是出类拔萃的,但他确实是没有被重用。没有被重用,包括他的四次高考、四次公考出现了问题的原因,也是因为他坚守自己的一些原则和底线,有原则有底线。

很多人认为,韩愈写不了骈俪文或者是骈偶文,我个人认为在骈文方面,韩愈的水准可能即便是在唐也是不出前五的。他之所以能把古文写得那么好,是因为他确实吃透了,这是其一。他能写很好的骈文,但是那时候考试要用这个东西,就好像英文比较时髦,一样的。另外,他文以载道,他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,不是在文字上下功夫,不是在用典上下功夫,而是直指直达,直接对事物本质予以陈述,那他这个东西肯定是带着立场的,那一定会遭到不同立场人的反感。

所以他一直到三十四岁之前,一直拿不到一个公职,就是他的同学们,他的同科的进士们,甚至他的公考的同学都已经成了权位很高的人,他这个时候的处境还是比较麻烦吧,所以他写这篇文章,好多人都认为他是郁郁寡欢不得志,所以想归隐。你今天打开百度百科,你打开所有人写韩愈的文章,都是这么说的。我倒觉得我的老师的水平显然要高上那么一筹,他当时就不认为这是个归隐文。

韩愈的家学渊远,父亲韩仲卿、哥哥韩会,都是文章高手,就是他们家是个书香门第,尤其他的叔叔文章写得极好。他3岁父亲就走了,他到了8岁,兄长又走了,叔叔还在。后来请的老师,是当时最牛的人—-独孤及和梁肃,就是点他那个进士的是梁肃。这当时都是属于至少在文学上是大家,所以他受的这个教育它这个水准是极高的,其实很难有人受到他如此之好的教育,再加上他自幼丧父,学习非常勤奋,所以他在这个方面其实是出类拔萃的。

也由于他的身份,也由于他所处的——当时获得的极高的文学地位,他已经开始带学生了,那个时候他已经写过《师说》了嘛。所以他在无论是长安还是东都洛阳的交往,都在最高层级、最高层级,这里边就涉及到这个人,李愿了。李愿到底是谁?现在认为不知道这个人是谁,但我始终认为李愿就是李晟的长子,西平郡王李晟的长子。我们今后讲课里面还要说到李晟的第八子李愬,就是雪夜下蔡州的那个李愬,也是也是一员猛将啊。

李晟是大唐中兴的名将,名将李晟很厉害,对大唐的中兴做出了贡献。他也曾经是在神策军领兵,就是削藩的神策军领兵,在这个过程中,因为他正好赶上了唐德宗,德宗是个很有意思的人。德宗这个人呢胸无大志,苟且偷生。他这个皇上,这个当时叛军几乎拿下德宗的时候,在他身边有两个重要人物,一个就是宰相陆贽,另外一个就是千里勤王的李晟、千里勤王的李晟,李晟成为中唐最厉害的将军。

同时,陆贽才华横溢,为人慷慨正直,又和李晟是莫逆之交。而军中呢陆贽的威望极高,其中类似于像李家的子侄皆为将军。在大唐历史上能控制军队、能驾驭虎狼之师的宰相不多,其中陆贽是一个。我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呢?因为陆贽后来被德宗罢免,因为碰到了一个非常奸非常奸的人叫裴延龄,有点像李林甫,深得德宗宠幸,这个谗言太多,陆贽被贬。

本来德宗是要杀陆贽的,但是陆贽不光是在朝中威望极高,特别是在军中威望极高。因为平叛的时候,就是救德宗平叛的时候,陆贽和李晟等立下了不世之功。后来李晟在外带兵主掌军事,德宗是一个多疑的人,他就怀疑李晟的忠诚。李晟无奈之下,将所有的儿子全部送回朝中作为人质,其中就包括长子李愿。后来写《古文观止》的人审视,认为李愿当时有官职,所以不会退隐。

我个人倒是不这样看,是不是唐朝还有一个谁的好朋友叫李愿呢?我不这样看。我认为这个李愿就是李晟长子、李愬的大哥,也是军中的一员将官。因为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李晟已经去世。去世之后呢,虽然李家的子侄受到了照顾,但是你懂的、你懂的,这个朝中的这种非常激烈的这种斗争,因为他父亲亡故了,然后他们家最好的朋友陆贽,

陆贽被发往忠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去做了一个刺史判官,就是相当于重庆省委的第二把手、副省长吧,几乎要杀,但是最后没杀。陆贽这个人是当时唐德宗时期的青年楷模,也是发掘韩愈、发掘李绛、发掘崔群、发掘裴度和武元衡的这么个宰相,这个宰相很厉害,他选拔青年才俊这个眼光独到,他选拔青年将领也是眼光独到。其中,因为他点选了李绛、崔群和韩愈,李绛、崔群、韩愈皆以陆贽为座师。

李愿他们对陆贽是个什么样的态度?今不可考,因为没有文字。但我知道韩愈是怎么评价陆贽的,因为他写过文章,这个将来有时间我们再讲。我这里边想说的是陆贽到忠州10年时间,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陆贽还没死,他在忠州,基本上是废了,废了以后他不再写文章,怕惹麻烦,怕给朝廷添乱。这个时候他开始玩音乐、书法,然后他整理出这个《陆氏集验方》,一共五十卷。

《陆氏集验方》成为中国中医的一个重要的宝库,就是他把医学的一些重要的方子、验方,重新整理成为《陆氏集验方》,成为了中国的医学书上的一个重要的东西。这10年安安静静玩音乐、玩书法、写医书,这是陆贽的最后的10年,他远离了世俗,开始进行另外一种状态的生活。陆贽的最后的这一段给韩愈他们这些学生,以至于像李愿等这些曾经追随过陆贽的将领们以极深的印象。李愿归盘谷,难道是归隐吗?

我个人认为这里边,历史上有太多的地方难以考证,但我更接受一个看法,就是或者是我至少我自己是这样看,这个李愿就是李晟之长子、李愬的大哥,李愬是李晟的第八子。后来就是裴度做帅,韩愈做参谋长,去讨伐藩镇的时候,李愬为将,用了韩愈的这个偷袭的策略,一千人雪夜下蔡州,进了蔡州,活捉了叛将,然后立下这个大功,以此为标志,这个在宪宗时期的削藩获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功。所以你知道他跟他这个,

他跟他们家老大李愿有一段这样的友谊,我也觉得不奇怪,不奇怪,但我不知道后来到了清,他们整理这个古文观止的时候,怎么会得出那样一个结论。现在也不可考,算了吧,我们这个事情就说这么多。我们今天进入今天的正文,因为正文里边也有很多我与这个1200年多数人的看法和主张不同的地方,当然这里边有许多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,也包含了我老师的看法。好,背景就讲这么多,我们现在开始讲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,等待会儿结束的时候我给大家朗诵一遍。

“太行之阳有盘谷。盘谷之间,泉甘而土肥,”太行之阳就是之南,有个地方叫盘谷。“盘谷之间”,盘谷里边呢,泉是甜的,土壤肥沃;“草木丛茂”,草木茂盛;“居民鲜少”,没多少人在那儿住。“或曰:“谓其环两山之间,故曰‘盘’。”请注意,环两山之间,故曰‘盘’。“或曰:“是谷也,宅幽而势阻,隐者之所盘旋。”友人李愿居之。” 这里边两个或曰就是不确定,有人说是谷,有人说是盘。

他说,“友人李愿居之”。其实今天这个盘谷是在河南,叫什么县我又忘了,在河南,实际上就是冀鲁豫交会之处,太行山的南端吧、南翼,这么个地方,并非类似于太白山等这样的深山老林,并非,并非。李愿居之,居之可能就是在那儿住或者是住过,并非退隐的意思,李愿居之。我在想,即便是在朝廷为官,因为李愿的官职已经做得很大了,他也可能去探亲,或者是访友,或者是他有假期,或者是怎样吧,不一定就归隐。

下面这段话,连续三段话都是以李愿的口说出来。“愿之言曰:人之称大丈夫者,我知之矣。”愿说了,李愿说,人们所说的大丈夫啊,我是知道的。请注意,在大丈夫之前加了三个字——人之称。人们说的大丈夫,也就是李愿不认为这是大丈夫。好吧,“利泽施于人,名声昭于时,坐于庙朝,进退百官,而佐天子出令;”说谁呢?说谁呢?利泽施于人——裴延龄,户部尚书,半个宰相,深得当朝皇帝宠幸,废掉了陆贽。

由于在户部,所以他掌管金钱、掌管财政金融,是中唐的第二个李林甫,“利泽施于人”,他有好处给大家;“名声昭于时”,名声在外;“坐于庙朝,进退百官”,谁得罪他?连宰相他都能给放倒;“而佐天子出令”,当时天子最信任他,他说怎么着就怎么着。好,“其在外”,他这个人在外边;“则树旗旄,罗弓矢,武夫前呵,”他在外边竖起旌旗来,其实旌旄这个事情呢,这个官员出行都要立旌旄的;“罗弓矢”,你得带警卫员呐;“武夫前呵,从者塞途”

“从者塞途,供给之人,各执其物,夹道而疾驰。”就是很牛啊!这个你看看领导出来了,还贴着横幅,还有警卫员,前面有人开道,从者,看热闹的人呢堵在路上,给他提供各种这个服务的人呐,供给之人,各执其物,夹道而疾驰。现在其实领导出去也差不多就这个样子。我不知道你们见过没有,就省部级领导出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;“喜有赏,怒有刑。”一高兴就给点赏赐,一生气就要处分你或者是刑啊,就比一般的处罚还严重,就要动手要打了。就是高兴就有赏,一不高兴就打人。

“才畯满前,道古今而誉盛德,”才畯,讽刺的意思,这不是才畯,你现在看看领导出行,是不是也得一大堆的媒体记者呀什么的,报道什么呢?“誉盛德”,就夸你这个人怎么好啊,这个领导太棒了;“入耳而不烦”,这个领导听了以后很开心呐,一点也不烦,他不觉得这个东西很讨厌、很烦,他喜欢听好的。请注意本文的要点,在这个地方我觉得1200年读懂的人不多。刚才讲的是什么?其在外,则怎样怎样,下边这儿少了三个字,叫其在内。在“曲眉丰颊”之前,应该有个“其在内”。

其在内,“曲眉丰颊,清声而便体,秀外而惠中,飘轻裾,翳长袖,粉白黛绿者,列屋而闲居,妒宠而负恃,争妍而取怜。”什么意思呢?其在外,威风无比;其在内呢,曲眉丰颊。别人都认为说女人呢,错!说的是大丈夫曲眉丰颊。你看看那个弯弯的眉毛,那个笑成一堆的那个脸,轻声而变体,小声(心)翼翼地说话,身体呢柔软得像流水一般,便体,流动的意思。秀外而慧中,外边很漂亮,里边又有智慧;“飘轻裾,翳长袖”,

衣服的前襟飘起,一说话的时候长袖带起;“粉白黛绿者,列屋而闲居”,这就说的不光是一个人了。粉白黛绿者,一大堆漂漂亮亮的人,打扮的粉白黛绿;“列屋而闲居”。这个好多人说,他们家也太厉害了吧,这么多女朋友,不是女朋友,这么多大小的老婆列屋而闲居?“妒宠而负恃,争妍而取怜”,就是,这一群大臣们列屋而闲居,没什么事儿,妒宠而负恃就是大家争宠嘛,各自认为自己还有什么、有什么依靠,争宠;“争妍而取怜”,

就是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而获得怜爱、怜惜,获得领导的宠幸。第二段很重要,“其在外”和“其在内”这两段是李愿对当朝,目前就是裴延龄之流锁定的这个朝政的一种深恶痛绝。这是因为陆贽被贬,他父亲死了,所以他对这个朝上的一个看法。他说了一段话,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”,大丈夫得到天子的赏识;“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”,就必须好好努力把工作做好;“吾非恶此而逃之”,我并不是讨厌这个东西,所以逃跑;“是有命焉,不可幸而致也”,他说,

好多人,当然也包括了这个整理这个《古文观止》的人,他们认为这段话就说:他这个没有被天子知遇。有空你们可以看一下李愿,在百度百科能查到李愿。李愿的职位、官阶不比他父亲低,他不是“是有命焉,不可幸而致也”,他说有些人你做不到嘛。这里边表达的实际上不是李愿的退隐,而是不从,不与之同流合污。“吾非恶此而逃之”,我并不是讨厌它而逃跑。“是有命焉”,这儿是扣,这是每一个人的命不一样。

“不可幸而致也”,幸,幸运,我没有那么的幸运去做到或者得到这些东西。你要知道在这个层级上的人才有选择权。你如果真的不是到这个显赫的地位,你想隐居?隐到盘谷去?你以为盘谷那个地方是安静的地方吗?没有藩镇吗?没有人骚扰你吗?没有土匪吗?谁才有资格?不是一个读书人说我去找一个地方隐居。哪里可以隐居?哪里没有土匪?哪里没有藩镇?哪里没有虫、蛇、虎、豹,哪里没有野兽?哪里是你可以想怎样就怎样的?“吾非恶此而逃之,是有命焉,不可幸而致也。”

后边这段话,才是此文成为千古绝唱的地方。“穷居而野处,升高而望远”,“野处”、“望远”,什么人才有这样的胸襟?“穷居而野处”,我可以富居,我可以住豪宅里,但我不喜欢呐,我想去简陋的地方,一个人独处,有机会好好地思考,看到远方,瞻望未来。这个不是、这不是要去退隐好吗?“坐茂树以终日,濯清泉以自洁”。好多人说,你就把它理解成坐在大树下,树下有泉水……

在树下的泉水里边,把脚放进清泉里边洗洗干净。是这意思吗?披览经典,重返经典、重返古书之中,叫“坐茂树以终日”,就是夜以继日地去阅读和学习,叫“坐茂树以终日”。“濯清泉以自洁”,这个“清泉”是指淳朴的民风,跟老百姓在一起以“自洁”。“采于山,美可茹”,喜欢纯自然东西,“茹”就是吸吮的意思。想想西红柿,我们小时候扎个眼,把它里边给吸走了。“钓于水,鲜可食”,

直接从水里边弄出一只小鱼来,新鲜的可以不用烹煮,直接就可以吃了,“鲜可食”。“起居无时,惟适之安”,不用去担心时间了嘛,因为你可以想怎么学习就怎么学习,想居到几点就到几点,然后呢,只要你觉得合适了就可以了,舒服了、合适了就行了,“惟适之安”。“与其有誉于前,孰若无毁于其后”,这要不是李愿,这若不是李晟之长子,谁能写出这样的话?“与其有誉于前,孰若无毁于其后”,这说谁呢?这说的是他爹李晟啊。“与其有誉于前”,

与其以前大家不停的夸奖,“孰若无毁于其后”,不如他将来不在了以后,大家不去诽谤他、污蔑他。“与其有乐于身,孰若无忧于其心”,这个话说的也很重啊。每天去快快乐乐、去玩儿,去酒楼、夜总会开心。“孰若无忧于其心”,就是身体感到很快乐,可是心里边却充满了忧愁。说的是他们这一代人面临的选择呀。“车服不维,刀锯不加,理乱不知,黜陟不闻”,

李愿的意思是,我宁愿政府没给我配车,我也不用穿上西装,我也没有什么将来“刀锯不加”,就是将来也不会被处罚。至于朝里边到底是治理了还是没治理,是好还是坏,其实我也不想知道;我也不想知道谁又被罢免了,谁又升官了,我不想知道,我什么都不需要。“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”,就是“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,我则行之”,我为什么说这个李愿就是李晟之长子呢?“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”,就是“大丈夫不遇于时”,就不被皇帝赏识之后所做的这件事情啊,“我则行之”。

翻译成我的话,白话文:就是我现在官职在身呐,但是我更愿意效法那些被贬斥的人“所作所为也”,说的是陆贽啊。陆宰相——陆宣公被贬于忠州干什么呢?音乐、绘画、整理,整理中药,整理出一本药经来拯救——当时忠州那个地方这个这个非常艰苦,病患很多——要救天下老百姓。不问这些东西了,再不写奏折了,朝中的事也不想听,你也别跟我说。“车服不维,刀锯不加,理乱不知,黜陟不闻”。

李愿说什么?陆贽老师现在所做的事情,是“我则行之”,“则”是效仿的意思,我想学习呀,我想就这样生活呀,我可不想在,他当时职级很高、他职级很高,所以他与这个韩愈两个人共鸣,惺惺相惜之后,发出的感慨。下边这一段也就是普通的,这一千二百年的文人里边说的所谓的三段的第三段,其实根本不是那个意思,我觉得能读懂这篇文章的人太少了太少了,真的可惜,这么好的一个千古绝唱,叫百度百科、叫这些……我买了台湾和香港的各个各种出版物,真的是……

“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趑趄,口将言而嗫嚅,处污秽而不羞,触刑辟而诛戮,侥幸于万一,老死而后止者,其于为人,贤不肖何如也?”你知道李愿,如我说的对哈,李愿的父亲是李晟,李晟的父亲是钦差大臣的李钦,他们三代都是刚正忠烈之士,姓李啊、姓李啊。同时,他们很有意思,都主张削藩、均田。

请注意,他们都主张削藩和均田。德宗刚开始善待陆贽,因为陆贽跟他是亦师亦友,就是他没当皇上的时候亦师亦友,他钦佩陆贽的泼天的才干,他也很尊敬李晟,因为毕竟是曾经救他于水火。但是,一旦当上皇上之后,享受压倒了一切,开始喜欢上裴延龄等。裴延龄等又是李林甫再生,又玩财政金融这一套,剥夺老百姓,剥夺民脂民膏,又不去养军队去削藩、去完成对万民的拯救。

朝廷上朝纲糜乱,坏人非常得势,而那些主张削藩和均田的人状况极其不好。其中很多人心灰意冷。这里边说的话,实际上它是他们的一个对结局的一个看法。“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趑趄,口将言而嗫嚅”。就是你要想晋升,你必须伺候于公卿之门,你得投奔呐。“奔走于形势之途”,你得看好了对和错。“形势之途”,不是我们指的外边的形势。

是你得看,谁跟皇上走的近呐?谁会得宠啊?你得去呀。“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趑趄”。每一次迈脚都很慌张、趔趄,每一次说话都哆哆嗦嗦的。“处污秽而不羞,触刑辟而诛戮”,在那么脏的地方,你要觉得你不会羞耻啊。你一旦投奔错了人呢,你结局……连陆贽都差点被杀掉。好吧,“侥幸于万一,老死而后止者”,侥幸你没有被杀掉,“老死而后止者,”你最后是病死了,“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?”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?”

你作为一个人,贤和不孝,不孝就是不贤,何如也?好与坏怎么说呢?开始到结论了,请注意这篇文章的起合转承,“太行之阳有盘谷”,愿之言曰:愿把这个大丈夫的其在外是什么德性,其在内什么德性,然后说,与其这样还不如呢。“穷居而野处,升高而望远,”好多人说这是韩愈借李愿之口所写,要知道,李家三代为朝中重臣,其父不仅仅分管军队,也曾分管部委。

其家学渊源可能并不比韩文公差,并不比韩愈差。可能他自己也有一个心中的盘谷,不过他们可能是在借盘谷——可能是他们休假的地方、住的地方、临时居住、还是任官的时候喜欢的这么一个地方,借盘谷来发表自己对人生观、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个看法。这是震撼三观的一段非常了不起的议论。其中他说的“穷居而野处,升高而望远”,你认为到了盘谷才能“穷居而野处”吗?错,你在香港也可以“穷居而野处”嘛。

居陋室,孤独的一人不去凑热闹,“升高而望远”,中央图书馆有足够的书让你去登高啊,让你去做茂树啊,你研究视野可以是全世界嘛,可以望远。当然可以采于山,当然可以钓于水,当然可以“车服不维,刀锯不加,理乱不知,黜陟不闻。”不用去盘谷都能做到,所以才有这句话,“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,我则行之。”我学习,遵照而做去。

生逢乱世,我们有时候改造不了这个世界,我们只是尽力而为,但是我们不能将自己贬低、扭曲来适应这个世界。所以我们不能伺候于公卿之门,不能奔走于形势之途。不要去走两步就趑趄,一开口就嗫嚅,我们没有必要这样。我们可以心中有个盘谷,我们在现实生活中,就是眼中有朝廷,心中有盘谷。这不是我说的,是于渭若先生说的。眼中有朝廷,心中有盘谷。

好,我们进行到今天的最后一段。“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,与之酒而为之歌曰”,前面是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,后面是《送李愿归盘谷诗》,是为这首诗写的序,序比诗长得多,古人就是这么好玩。好,我们念这首诗,“盘之中,维子之宫;”这是个犯忌的话,在盘之中,维子之宫啊,是你的宫殿呐,你懂得,他不用房、不用宅、不用屋,用“宫”,是一个非常高贵的地方——天宫。

我知道很多人可能读这篇文章会直接物化为一个物理学上的盘谷,而不是精神上的盘谷。请注意,“盘之中,维子之宫”,是“宫”,你以为荒郊野外能建一宫吗?能把那个简陋的房子、穷居的房子、野处的房子称之为宫吗?当然不是,这个“宫”是指精神上的居所。盘之土可以稼,你的内心是可以耕耘的。“盘之泉,可濯可沿”,是你内心流淌的那些东西,是可以洗涤你的灵魂的,是可以沿着这个流水而前行的。“盘之阻,谁争子所?”

有空你们可以到河南南面去看看,那里有多险峻?当然不险峻啦,太行山很险峻吗?当然不险峻啦。“盘之阻,谁争子所?”谁跟你争你这个地方啊?是盘很险峻,别人争不了吗?那你怎么去的?不是,是你内心深处的这个宫啊,他在至高的地方,别人攀登不上去。“盘之阻,谁争子所?”“窈而深,廓其有容”,你看那么的深,可以容纳那么多的东西。“缭而曲,如往而复”,那么的悠远,你可以走、一直走,都不会重复,不会绕一圈又回来了。

你觉得这是山里边的一个小宅子吗?窈而深,廓其有容;缭而曲,如往而复。这是说的是高和深的精神境界。嗟盘之乐兮,乐且无央;感叹在这个精神世界的快乐没有边际。虎豹远迹兮,蛟龙遁藏;虎豹离你这儿很远,虎豹进不了你的精神世界,蛟龙遁藏,蛟龙也藏起来了。鬼神守护兮,呵禁不祥。鬼神守护你这里边,你这里边总是那么的安逸、祥和、平静。

饮且食兮寿而康,无不足兮奚所望!吃得好,喝得也好,健康嘛,因为你不需要住豪宅,饮美酒啊,所以你吃的是简单而新鲜的东西,寿而康。无不足兮奚所望!你没有什么需要嘛,你什么都不需要嘛?没有太多的物质上的需要,因为你在精神世界里边。后面这两句表达了韩愈内心的世界,可能好多人不能理解。

膏吾车兮秣吾马,从子于盘兮,终吾生以徜徉!终吾生以徜徉!这个事情就说给我的车轮子加上油吧,把我的马喂饱吧。我将跟着你呀,到盘谷去了。我将一辈子在这个地方徘徊,游荡。去这个地方,待到我的一生。盘谷,确有此地,然而这个盘谷,无论是李愿、还是韩愈,表明的心智都不是,

都不是去那个地方归隐。事实上李愿,并未去那个地方归隐。李愿此人一生谦虚谨慎,曾经拜银青光禄大夫、太子宾客,上柱国,几乎是最高荣誉。曾任左卫大将军,封岐国公。所以他不是,不是人们所想象的一个落拓的书生,然后归隐,不是这个样子。韩愈,自此之后、自此之后,一次、屡次一共是三回,上奏折,然后升官被贬,升官被贬,一共三次,矢志不渝。

但是他们基本上践行了自己的理想,其中韩愈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这些文字。虽然李愿所留文字不多,但是他的生平和整个的介绍是比较清晰的,尤其是他八弟李愬,因为裴度和韩愈去征讨的时候,李愬曾经立下大功,后来李愬也被升为太子少保,后来赠太尉衔。就是这么一篇文章。好,我现在,全文朗诵一下,最后做一个小结。

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,韩愈。太行之阳有盘谷。盘谷之间,泉甘而土肥,草木丛茂,居民鲜少。或曰:“谓其环两山之间,故曰‘盘’。”或曰:“是谷也,宅幽而势阻,隐者之所盘旋。”友人李愿居之。愿之言曰:人之称大丈夫者。

愿之言曰:“人之称大丈夫者,我知之矣:利泽施于人,名声昭于时,坐于庙朝,进退百官,而佐天子出令;其在外,则树旗旄,罗弓矢,武夫前呵,从者塞途,供给之人,各执其物,夹道而疾驰。喜有赏,怒有刑。才畯满前,道古今而誉盛 德,入耳而不烦。曲眉丰颊,清声而便体,秀外而惠中,飘轻裾,翳长袖,粉白黛绿者,列屋而闲居,妒宠而负恃,争妍而取怜。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、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。

吾非恶此而逃之,是有命焉,不可幸而致也。 穷居而野处,升高而望远,坐茂树以终日,濯清泉以自洁。采于山,美可茹;钓于水,鲜可食。起居无时,惟适之安。与其有誉于前,孰若无毁于其后;与其有乐于身,孰若无忧于其心。车服不维,刀锯不加,理乱不知,黜陟不闻。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,我则行之。 伺候于公卿之门,奔走于形势之途,足将进而趑趄,口将言而嗫嚅,

处污秽而不羞,触刑辟而诛戮,侥幸于万一,老死而后止者,其于为人,贤不肖何如也?”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,与之酒而为之歌曰:“盘之中,维子之宫;盘之土,可以稼;盘之泉,可濯可沿;盘之阻,谁争子所?窈而深,廓其有容;缭而曲,如往而复。嗟盘之乐兮,乐且无央;虎豹远迹兮,蛟龙遁藏;鬼神守护兮,呵禁不祥。饮且食兮寿而康,无不足兮奚所望!

膏吾车兮秣吾马,从子于盘兮,终吾生以徜徉!我知道,我知道。如当年类似于像“康师傅”,类似于像这些人,如果他们有一个老师,在他们的年轻的时候讲过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。给他们心里边装上一个盘谷,而不是那几颗苞谷。那么他们怎么会,最后走成这样的结局呢?做不到穷居而野处,做不到升高而望远,也就算了。最后,触刑辟而诛戮,太惨烈了。

请你背下来《送李愿归盘谷序》。请你不管是处在多么快乐的时间,不管是在官场、还是商场,在得意的时候请你朗诵《盘谷序》。要学会穷居而野处,升高而望远,坐茂树以终日,濯清泉以自洁。记着,心中要有一个盘谷啊,不光是你,你的亲人,特别是儿女,你身边的朋友,都应有一个盘谷啊。人必须有精神世界,人不能过度的入世,沉浸在世俗的世界里,要有一个精神的境界在。

没有力气了。今天的课讲完了,我只是想最后问你一句,你心中可有一个盘谷呢?


文章作者: blinkfox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blinkfox !
  目录